飛書、釘釘、企業微信的大模型三國殺”
飛書、釘釘、企業微信:協同辦公巨頭的大模型之爭
在當下云計算和人工智能不斷發展的背景下,企業級協同辦公軟件市場已經成為科技巨頭們爭奪的一個重要戰場。飛書、釘釘、企業微信作為三大代表,正在利用大模型技術的加持,試圖在這一賽道上掌握主動權。
這場由巨頭們引發的"大模型三國殺"正在上演,背后折射出的是科技企業爭奪未來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入口。這些協同辦公應用不僅要解決企業內部管理和流程效率的問題,更要成為企業數字化基礎設施,幫助企業贏得數智化時代的競爭優勢。
字節跳動、阿里、騰訊三大巨頭雖然在ToB(面向企業)的市場格局上存在差異,但他們都將協同辦公應用作為切入企業數字化轉型的突破口。這場"大模型三國殺"實際上就是這些科技巨頭爭奪"企業AI能力基礎設施"的競爭。
從"管人""管事兒""管關系"到"能力化"平臺
企業管理軟件的本質是要解決"管人、管事兒、管關系"這三大需求。不同企業在不同發展階段對這三大需求的側重點也不盡相同。
比如對于大公司來說,更注重"管事兒",強調高效的協同和執行力,因此產品像飛書就很受青睞。而小企業則更關注"管人",希望通過軟件實現人員管理和關系維系,所以更傾向于使用釘釘。
而對于微信這樣的社交型企業軟件來說,則更擅長于"管關系",憑借其在商業客戶中的廣泛覆蓋和影響力,在企業付費意愿上往往更強。
不過,單純的"管人""管事兒""管關系"已經無法滿足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需求。企業期待的是一種能夠內化為企業自身能力的"能力化"平臺,而不是簡單的"工具化"產品。
比如SAP、Salesforce等企業管理軟件巨頭,之所以能成為企業的必備工具,就是因為他們能夠深度融入企業的業務和管理,成為企業自身的一種能力。
飛書、釘釘、企業微信要想在這一市場上取得突破,關鍵就在于如何把大模型等先進技術內化為企業自身的能力提升,成為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基礎設施,而不是僅僅局限于工具層面的功能打造。
大模型:ToB轉型的關鍵一步
近年來,隨著ChatGPT等尖端大模型技術的涌現,人工智能再次成為科技圈的熱點話題。這些大模型技術不僅在消費者場景展現出強大的應用潛力,在企業級應用領域也正在引發新的想象空間。
字節跳動CEO梁汝波曾公開表示,飛書在公司內部的重要性與抖音不相上下。這就充分體現了飛書作為協同辦公工具在字節內部的戰略地位。同時,飛書、釘釘、企業微信等企業級協同辦公應用都開始將大模型技術納入自身產品體系,期望借助AI能力的提升來帶動用戶的需求和付費意愿。
這三大平臺在大模型技術的應用上呈現出各自的特色:
飛書強調以技術賦能企業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協同能力;
釘釘則更注重大模型在人力資源管理、客戶關系維系等方面的應用,以增強企業管理的智能化水平;
而企業微信則注重將大模型技術與其強大的社交屬性相結合,為企業客戶提供更智能化的服務和營銷能力。
可以說,大模型技術正在成為這些ToB應用轉型升級的關鍵一步。一方面,大模型能夠賦能這些企業管理軟件提升產品功能和用戶體驗,增強自身的競爭力;另一方面,這些ToB巨頭也將大模型技術作為切入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抓手,希望能夠進一步擴大自己在企業級市場的影響力。
從"工具化"到"能力化":關鍵在于"剛需"
不過,單純的功能升級并不能成為這些ToB應用獲得持續增長的關鍵。關鍵在于如何將大模型等先進技術內化為企業自身的"能力"。
所謂"工具化"平臺,就是簡單地將大模型技術應用于文檔協同、線上會議、數據分析等功能之中。雖然這些功能能夠提升用戶體驗,但并不能成為企業長期持續付費的理由,因為這些功能終歸是可以被替代的。
相比之下,"能力化"平臺才是真正的核心競爭力所在。比如SAP、Salesforce等企業管理軟件,之所以成為不可或缺的"剛需",就在于他們能夠深度融入企業的業務管理,成為企業自身的一種能力。
因此,飛書、釘釘、企業微信要想真正從大模型技術中獲益,關鍵在于如何將其與自身的核心能力深度結合,成為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基礎設施,而不是單純的功能性工具。
比如飛書可以進一步發揮大模型在項目管理、工作流程、數據分析等方面的優勢,成為企業提高管理效率和執行力的重要依托。而釘釘則可以將大模型技術應用于人力資源管理、客戶關系維護等關鍵場景,成為企業人員管理和業務增長的關鍵支撐。
類似地,企業微信也可以充分發揮大模型在智能客服、營銷等方面的應用,幫助企業客戶建立更緊密的客戶關系,實現業務的持續增長。
總之,這些ToB應用要想在大模型浪潮中掌握主動權,關鍵在于能否將先進技術轉化為企業自身的"能力",而不是局限于功能層面的升級。只有真正成為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基礎設施,他們才能在這場"大模型三國殺"中脫穎而出。
從"爭客戶"到"爭AI基礎設施"
這場由飛書、釘釘、企業微信引發的"大模型三國殺",本質上折射出的是科技巨頭們爭奪未來企業數字化轉型入口的競爭。
飛書、釘釘、企業微信的大模型三國殺”-1.jpg (48.61 KB, 下載次數: 26)
下載附件
2024-9-4 23:02 上傳
表面上看,這些ToB應用之間可能只是在爭奪同一個客戶群。但實際上,他們背后的目標是要構建自己的"企業AI能力基礎設施",成為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關鍵支撐。
這一點從阿里、字節、騰訊在這一領域的布局上可以看出端倪。他們并不是單純在爭搶同一批企業客戶,而是在爭奪未來AI時代企業級應用的"制高點"。
就像多年前微信、來往爭奪社交市場一樣,這一次飛書、釘釘、企業微信的對決,也可以看作是這些科技巨頭爭奪"企業AI能力基礎設施"的一場戰役。
無論是升級自家的大模型能力,還是向外開放AI大模型合作,背后的目的都是要建立起工作場景中的AI生產力生態,最終成為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入口。
就像當年互聯網+席卷而來,大模型+也正在成為新的浪潮。誰能在這一變革中搶得先機,誰就能在未來的企業數字化競爭中掌握主動權。
這場"大模型三國殺"的最終結果,不僅僅關乎飛書、釘釘、企業微信三大應用的命運,更關乎這些科技巨頭未來在企業數字化轉型領域的地位。誰能夠掌握住這一關鍵的"基礎設施"入口,誰就能在這個時代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大模型的應用前景: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新引擎
在當前的大模型風潮中,飛書、釘釘和企業微信正在積極探索將這些先進技術融入自身產品,以期成為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新引擎。這不僅關系到這些協同辦公應用自身的競爭力,更關乎著背后科技巨頭在未來企業級市場的主導地位。
大模型技術為企業級應用帶來的價值潛力
大模型技術在消費者應用中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強大,這也引發了企業客戶的廣泛關注。與消費者市場不同,企業級應用更注重解決實際業務場景中的痛點,大模型技術應該如何為企業賦能,成為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新引擎?
首先,大模型技術可以提升企業管理效率和協同能力。借助大模型進行智能化的任務分配、進度跟蹤、決策支持等,能夠極大提升企業的運營效率。同時,大模型在提升遠程協作、優化工作流程等方面的應用,也能有效增強企業的整體協同水平。對于像飛書這樣的協同辦公平臺來說,大模型技術的引入無疑是一個重要的競爭優勢。
其次,大模型技術可以賦能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和客戶關系維護。通過大模型技術在簡歷篩選、績效評估、培訓等人力資源管理環節的應用,企業可以提升人才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同時,大模型在客戶服務、營銷策略制定等方面的應用,也能幫助企業建立更緊密的客戶關系,實現業務的持續增長。對于釘釘和企業微信這樣的人力資源和客戶關系管理工具來說,大模型技術的引入也是一個重要的增長點。
總的來說,大模型技術為企業級應用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想象空間。無論是提升管理效率,還是賦能人力資源和客戶關系,大模型都能成為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新引擎,幫助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得先機。
大模型應用的關鍵:從"工具化"到"能力化"
然而,單純地將大模型技術應用于企業級軟件的功能升級,還遠遠不夠。更關鍵的是如何將這些先進技術內化為企業自身的"能力",成為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基礎設施。
所謂"工具化",就是簡單地將大模型應用于某些功能之中,雖然能提升用戶體驗,但往往缺乏持續的吸引力。因為這些功能最終都是可以被替代的。
相比之下,"能力化"才是真正的核心競爭力所在。就像SAP、Salesforce這樣的企業管理軟件,之所以成為不可或缺的"剛需",就在于它們能夠深度融入企業的業務管理,成為企業自身的一種能力。
因此,飛書、釘釘、企業微信要想充分發揮大模型技術的價值,關鍵在于如何將其與自身的核心能力深度結合,真正成為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基礎設施,而不是停留在單一功能的升級之上。
比如,飛書可以進一步發揮大模型在項目管理、工作流程、數據分析等方面的優勢,成為企業提高管理效率和執行力的關鍵支撐。而釘釘則可以將大模型技術應用于人力資源管理、客戶關系維護等關鍵場景,成為企業人員管理和業務增長的重要依托。
類似地,企業微信也可以充分發揮大模型在智能客服、營銷等方面的應用,幫助企業客戶建立更緊密的客戶關系,實現業務的持續增長。
只有真正將大模型技術轉化為企業自身的"能力",這些ToB應用才能在未來的數字化浪潮中掌握主動權,成為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基礎設施。
從"爭客戶"到"爭AI基礎設施"
這場"大模型三國殺"的背后,反映的是科技巨頭們爭奪未來企業數字化轉型入口的競爭。
表面上看,這些ToB應用之間可能只是在爭奪同一個客戶群。但實際上,他們背后的目標是要構建自己的"企業AI能力基礎設施",成為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關鍵支撐。
就像多年前微信、來往爭奪社交市場一樣,這一次飛書、釘釘、企業微信的對決,也可以看作是這些科技巨頭爭奪"企業AI能力基礎設施"的一場戰役。
無論是升級自家的大模型能力,還是向外開放AI大模型合作,背后的目的都是要建立起工作場景中的AI生產力生態,最終成為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入口。
誰能在這一變革中搶得先機,誰就能在未來的企業數字化競爭中掌握主動權。這場"大模型三國殺"的結果,不僅關乎著這些應用自身的命運,更關乎著背后科技巨頭在企業級市場的地位。
一個能夠把握住這一關鍵"基礎設施"入口的企業,必將在未來的數字化時代占據更有利的地位。這也是這場"大模型三國殺"背后的更深層次邏輯。 |
|